亚冠赛事在中超球队眼中的价值争议:各方观点存在分歧
8月16日,2025-26赛季亚冠联赛分组抽签结果正式揭晓,澎湃新闻随即发布专题评论。
评论指出,成都蓉城、上海海港、上海申花和北京国安等球队面临双线作战的严峻考验,如何调配亚冠与中超的参赛资源,可能成为决定本赛季联赛冠军走向的关键因素。
文章特别强调,中超在亚足联的积分排名已被泰国联赛反超,这意味着自2026-27赛季起,中超参加亚冠精英联赛的名额将由原先的2+1缩减至1+1,这也是中国职业足球发展三十年来首次被东南亚对手超越。
著名足球评论人马德兴长期主张全力征战亚冠的战略,他在文中表示:"近半年来中国足球在洲际赛场颗粒无收,期待反腐风暴后能立竿见影的球迷们,其失望情绪已攀升至历史高点。"
"在此形势下,唯有通过洲际赛场的出色表现,中国足球才能重新赢得球迷的信任。"
与"亚冠争光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持续五年的"亚冠无用论"。
后金元时代的中超外援配置,不仅在东亚区缺乏竞争力,与西亚豪强的明星阵容更是差距明显,这直接导致中超球队难以在亚冠走得更远。
现行亚冠外援政策全面放开后,中超球队的竞争力持续下滑,即便是面对马来西亚柔佛新山等东南亚球队,其多达15人的外援阵容已让中超球队难言优势。全力投入亚冠赛事恐将事倍功半。
另有观点认为,将俱乐部赛事与国家足球水平挂钩实属牵强。过去十余年因国足持续低迷,球迷不得不将亚冠成绩视为中国足球的遮羞布。
但广州恒大两夺亚冠与国足萎靡形成的强烈反差证明,亚冠战绩仅能体现俱乐部运营水平,与中国足球整体发展并无必然联系。
目前上海、成都、北京等地球迷更关注的是主队能否在这场十余年来竞争最激烈的中超冠军争夺中胜出。这种务实主义倾向,势必将成为未来足坛讨论的焦点议题。